- A+
2019年已经悄然而逝,2020年徐徐展开序幕。拉米医生在此祝大家新的一年顺顺利利,身体健康,欧气满满。回顾2019年,结合咱们后台收到最多的问题,今天我们来聊聊HIV是否会影响寿命。


尽管目前关于HIV的科普工作已经较前有了较大的发展,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学校开展的性教育课程、网络搜索、网上咨询、各种公众平台的科普等获得相关的HIV基础知识,但是大多数人仍然“谈艾色变”。
首先可以肯定的说,现阶段感染HIV已经成为一种可以控制的慢性传染病,在坚持治疗的前提下,HIV感染者的寿命接近于健康正常人群。


早在2012年,英国艾滋病专家在AIDS期刊上发表的一篇关于HIV/AIDS人群期望寿命的文章称,诊断时CD4+ T淋巴细胞水平很高(中位数432 c/μL)的患者,预计期望寿命的中位数为75.0岁,已接近人群平均水平。
2017年5月,医学期刊《柳叶刀》上也刊登过一篇关于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阳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和预期寿命变化的分析。
该研究选取了来自18个欧洲和北美HIV-1群组的数据,纳入了在1996年至2010年期间使用3种或3种以上ART药物(即鸡尾酒疗法)进行治疗的88504名患者,并对他们进行了至少3年的随访。


哪些行为/因素会影响HIV感染者预后?
如四川省一份分析了1991-2017年HIV/AIDS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:除性别、文化程度、民族、职业等因素外,诊断时年龄(高龄)、诊断时疾病状态(艾滋病期)、抗病毒治疗(未接受者)、首次CD4+ T淋巴细胞水平(较低者)均是影响存活时间的危险因素。
cox回归结果(点击查看大图)
从以下三个生存曲线可以明显看出,接受抗病毒治疗者、初次CD4+ T淋巴细胞较高者的累积生存率较高。
我们查找了数篇各个地区的研究资料,总结归纳出以下几个危险因素:
◆性别
◆诊断时的年龄
◆诊断时的初次CD4+ T淋巴细胞水平
◆传播方式,如注射毒品传播较同性传播的死亡风险高
◆是否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
◆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病或并发症等等
HIV/AIDS想要获得较好预后应该怎么做?
-
早检测、早诊断、早治疗
-
发现即治疗,遵医嘱坚持ART治疗,不私自停药
-
努力争取U=U,稳定CD4水平
-
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,避免机会性感染
-
坚持健康生活方式,定期运动,保持心情愉悦

从报告首例HIV至今已有近40年,HIV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充满未知的“洪水猛兽”,虽然目前仍无有效手段彻底治愈HIV,但是HIV的治疗药物越来越多,鸡尾酒疗法的出现、国家“四免一关怀”政策的推行使艾滋病已经成为一种可以控制的慢性传染病。
所以,HIV的高危人群请一定不要讳疾忌医,早检测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才能获得较好的预后。HIV没有道听途说的那么可怕,现阶段HIV疫苗、新型基因疗法等崭新的治疗技术也在研制中,坚持抗病毒治疗,维持良好的CD4+ T淋巴细胞水平,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终将会迎来战胜HIV的那一天。希望在明天嘛~!
图源:百度

2020年6月2日 上午8:00 沙发
科学家们加油吧,真的快撑不下去了